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可分為常年性和季節性兩種。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又稱花粉性鼻炎,其症狀僅在某一季節發生。炎症介質(主要是組織胺)作用于感覺神經末梢受體而發生神經反射-鼻痒和噴嚏。其他症狀有鼻塞,流清鼻涕,咽痒咳嗽甚至哮喘等。
病因主要為
一,過敏性體質,可能與遺傳有關。
二,變應原接觸 (1)吸入物如塵埃,花粉,皮毛,化學粉末等。(2)食入物。許多食物均可引起過敏,如雞蛋,牛奶,某些藥物等。(3)細菌及其毒素。(4)注射物如血清,青霉素,鏈霉素等。(5)接觸物如油漆,皮毛等。
三。溫度,陽光,紫外線的刺激等; 也可能有內分泌失調等內在因素。
中醫的病因病機:
(1) 肺氣虛損,感受風寒,肺氣失宣,則鼻竅不利
(2) 肺脾氣虛,津液停聚,日久凝滯鼻竅而為病
(3) 腎氣虛,肺失溫養,陽氣易于耗散,上越鼻翹而為病
治療:
本中心研究出對鼻炎的特效藥。配合中醫辯証,針灸等綜合治療,療效顯著。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減少以至消除過敏性鼻炎的發生。
本病是以反復發作眩暈,伴耳鳴,耳堵及波動性聽力下降為主訴的一種內耳病。此病主要組織病理表現為膜迷積水。引起積水基本原理有(1)內淋巴微循環不良如靜脈痙攣引起微血管瘀血擴張,滲出過多。這可能由于變態反應,自身免疫病等原因引起。(2)吸收不良,可由于內淋巴管或囊發育不良,前庭導水管狹窄影響內淋巴引流。膜迷路內壓力提高,感覺上皮細胞受壓,繼而發生退變壞死,聽覺細胞與其接觸的神經纖維均受到拉傷,聽力會嚴重下降。內淋巴壓力增高到一定程度可引起眩暈發作,提高的壓力減低后則眩暈逐漸緩解。
中醫病因病機:
(1) 腎精不足
(2) 腎陽虛
(3) 肝陽上擾
(4) 痰濕中阻
(5) 心脾兩虛
(6) 瘀血內阻
(7) 風熱上壅
治療:
平肝熄火,益氣健脾祛濕,和胃降逆止嘔,抗變態反應,活血祛瘀,降低血粘度。
本治療中心根據以上治療,參考中藥的現代藥理組方,配合體針,耳針等綜合治療,眩暈症狀可迅速緩解致消失,聽力功能逐漸恢復。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化,椎體骨贅增生壓迫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或影響椎動脈供血,引起一系列症狀.
病理變化:
頸椎位于頭顱和胸椎之間,活動度大.其椎間盤容易遭受急性或慢性損傷,尤以下部頸椎間盤為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損傷的積累,頸椎間盤容易產生退行性變,使其彈性減退、脆性增加.彈性減退的椎間盤繼續受損傷,使錐體的骨膜受牽拉和擠壓,繼而產生損傷后修復反應,形成增生骨贅,骨贅與破裂的椎盤組織和后縱韌帶組織形成混合突出物,壓迫附近的組織.最常見是向后外突出,壓迫神經根﹔向后方突出,壓迫脊髓﹔向側方壓迫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因壓迫的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型的症狀和體征.
臨床表現:
頸椎病多見于中年以上,男性較多.多為單側,也有為雙側.根據受壓組織不同,
可分為四型:
(1) 神經根型:頸肩痛反復發作,常因勞累、寒冷、睡眠不佳或伏案工作過久而誘發.疼痛沿神經根支配區放射至上臂、前臂和手指.較重者手指麻木,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在神經支配區可有感覺減退和腱反射減退,肌力減弱,久之有肌萎縮.
神經根牽拉試驗和壓頭試驗陽性.
X線片可有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狹窄,椎體后緣有增生骨贅.
(2) 脊髓型:是由頸椎的突出物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纖維,反射性地引起脊髓血管痙攣,缺血而產生脊髓損傷或頸脊髓受壓迫而出現的表現.早期單側或雙側下肢發紫、發木、自遠端開始.手部肌無力,頸部活動受限,牽拉試驗、壓頭試驗棘突壓痛均可不明顯.肢體遠端常有不規則感覺障礙區,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踝陣攣等.病人行走困難,甚至不能站立.
脊髓腔造影有完全性橫斷性梗阻或部分性梗阻.CT及核磁共振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和定位.
(3) 椎動脈型:突出物直接刺激、壓迫錐體動脈或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而發生反射性椎動脈痙攣,是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主要症狀是頭痛、頭暈、甚至猝倒,有時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等.暈和猝倒與體位有明顯關系,多在頭后仰、后偏或后旋時發病,倒地后因體位改變而立即清醒.
(4) 交感型:分布在頸椎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反射症狀.其主要表現有頭暈、頭痛、頭沉或偏頭痛、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律失常、肢體麻木或面部區域性麻木、肢體腫脹或發涼,以及出汗異常等症狀.
中醫病因病機:
頸椎病為慢性病,一方面局部筋肉變化易被風寒溫邪侵襲導致經脈痺阻,血道失宣,津液不能循行于脈中,停留于脈外,化為痰濁.另一方面,筋骨損傷,氣郁血結,久瘀不祛,亦可化為瘀.
本中心的治療方法:
根據不同型頸椎病
(1) 適當選用手法推拿配合頸牽引.
(2) 針刺或中藥局部離子透入(自擬方).
(3) 中藥口服:以抗炎、解痙、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為原則.
經過上述治療可緩解頸椎動脈痙攣,改善頸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同時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消除頸部肌肉痙攣,恢復并減輕頸椎周圍韌帶及關節囊等軟組織腫脹,復位椎間盤,恢復頸椎內外平衡,從而改善或消除症狀.絕大多數患者經過上述綜合治療,第一次即見效,而且症狀逐漸改善以至消失.
也稱為粘連性關節囊炎,俗稱凝肩.它是肩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症,形成關節內外粘連,阻礙肩的活動,臨床特征為肩痛和活動障礙.
病因病理:
多發生在40歲以上,與老年性退變有關.
A。 肩部病因:肩周圍軟組織發生變性勞損,也可因外傷而誘發.若肩關節固定時間太長,或在固定期間不做關節運動,使肩部組織出現粘連或退行性改變.
B。 肩外原因:存在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由于脊髓神經根性反射,而有肩痛和肩肌痙攣,從而發生活動受限和肩關節粘連.
中醫病因病機:
由于衛氣不固,腠理空虛,使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經絡阻塞,氣血不暢,經筋失養,關節不利.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常無明顯損傷史,肩痛逐漸加重,夜間甚,活動失靈,可向頸、耳、前臂和手放射,病程長者,肩肌萎縮,背闊肌和大小園肌等有痙攣.肩活動嚴重受限,尤其外展、外旋、后屈.肱二頭肌長頭、短頭處明顯壓痛.
本中心應用口服中藥、針灸或中藥離子導入、手法推拿等綜合治療以達到疏筋活絡、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的目的.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促進關節功能逐漸恢復.一般每次治療后症狀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最終痊愈.
根據解剖和生理特點:椎間盤后方纖維環和后縱韌帶較薄弱而且缺乏血液供給營養,損傷后修復能力較弱,如果遭受擠壓、扭傷或椎間盤纖維環本身已有退行性變,就可使髓核沖破纖維環從裂隙中突出,引起神經根、馬尾或脊髓壓迫症狀.
臨床診斷:
(1) 患者多有腰部外傷史﹔
(2) 腰痛程度輕重不一,起立、彎腰或翻身時加重﹔
(3) 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即腰痛伴坐骨神經走向區域放射痛﹔
(4) 查體時患椎棘突或橫突,環跳、風市穴部位有明顯壓痛﹔
(5) 患側直腿抬高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
(6) X線檢查,排除腰椎其它骨質疾病,平片腰椎側彎是重要X線表現﹔
(7) 脊椎腔造影陽性.
中醫認為腰腿痛的病因病機是:
(1) 外傷。
(2) 勞損。
(3) 腎陽不足,筋脈失養。
(4) 風寒,濕邪流注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則痛。
本治療中心治療方法:
(1) 手法推拿復位
(2) 針刺合并腰部活動或患部中藥(自配方)離子透入。
(3) 中藥口服,治則:抗炎、解痙、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經上述綜合治療后,絕大多數第一次治療即見效,以后每次均較前次改善.
RA為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關節滑膜,心,肺,動脈,神經及眼等器官。
病因:
(1) 遺傳因素
(2) 感染因素: RA患者對某些微生物有高免疫反映現象。
(3) 其它因素: 雌激素可能促進RA的發生,而孕激素則可減緩RA的發生。因為據觀察,口服避孕藥及妊娠期間RA病情緩解而產后多數病情加重。
發病機理:
尚不十分清楚。在觸發因子(如微生物感染)對機體作用下,或同時有遺傳等因素參與下,這些觸發因子侵入體內,引發機體對外來抗原的免疫反應,即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炎症部位關節液中可測到多種細胞因子,其中最突出的是IL-1,這是很強的促炎症細胞因子。當病程發展到后期,關節形成纖維化和骨性硬化,終致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嚴重障礙甚至全部喪失。
中醫的病因病機:
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痺阻于肌肉,關節網絡之間,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痺証。病久及肝,腎,損傷筋骨,致骨節畸形腫痛。
治療:
本中心應用中藥(內服,外敷),針灸,按摩等綜合治療,以達到下列目的:
(1) 抗感染,抗炎
(2) 調節內分泌功能
(3) 降低結締組織增生,減少畸形生成
通過以上治療,疼痛症狀明顯緩解,關節腫脹,硬化等體症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是一種以進行性記憶和認識喪失為主的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發病的大腦變性疾病。
病因學說有:
1. 澱粉樣變學說:患者腦組織有澱粉樣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
2. 基因學說:遺傳在本病發生上起一定作用。而環境,代謝和其它非基因因素如年齡,腦外傷,心肌梗塞,教育程度低等在AD發病中也起著十分重要作用。
3. 炎症學說:在AD的澱粉樣斑塊中發現有反應性小膠質細胞,這是一種腦組織中的炎症反應細胞。研究還表明,澱粉樣變性可激活補體系統並加速合成補體因子及各種抑製作用造成廣泛神經之損傷和喪失。
4. 多病因學說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於久病氣血虧損,心神失常或年邁肝腎不足,髓海空虛所致。
本中心根據不同症型,採用補心,滋腎,健脾,化痰,醒腦開竅,活血化瘀,清心瀉火,改善腦組織血循環和營養,保護腦細胞,益智的方藥,並採用中藥膽鹼能增強劑,神經生長因子受體機動劑,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經本中心中藥和針刺治療,確可改善智能老化,恢復腦功能,提高記憶力。
面癱為莖乳突孔內面神經的急性發作非化膿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圍性面癱.多急性起病,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木僵感,眼瞼閉合不全,皺額及眉不能,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健側,乳突區及面部輕度痛疼.
病因:
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迫而致病﹔或因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突孔內骨膜炎產生面神經腫脹、受迫、血循環障礙而致神經麻痺﹔其它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不同程度變性.
治則:
疏風散寒,益氣活血祛瘀,抗炎解痙.
治療:
(1) 按以上治則,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辯証病因治療,自擬面癱方.
(2) 自擬面癱外用藥穴位貼敷.
(3) 特定穴位針刺,隔日一次.病程短者,配合藥物,針刺一次后症狀既有改善.改善面神經營養,增強面神經興奮性,使面神經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症狀消失.
是中樞神經系統各部神經纖維由于脫髓鞘而形成散在的硬化斑的疾病.主要發生于白質.因為髓鞘變性,膠質纖維增生硬化后,神經傳導便會減弱以致消失.本病的病因不明,可能為多種原因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臨床表現:
由病變在神經系統內分布廣泛且輕重不等,所以臨床表現多樣化.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1) 前驅症狀:患者常有頭痛、眩暈、惡心、嘔吐、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2) 運動障礙:是多發性硬化常見症狀,表現為不全或完全性截癱或四肢癱,多從下肢無力開始,逐漸發展為痙攣性截癱.
(3) 顱神經病症:球后視神經炎、動眼、外展神經麻痺而出現視力下降、眼斜、複視、上瞼下垂、眼震等.面部麻木或感覺異常、三叉神經痛、面癱、面肌痙攣、眩暈、語言含糊、吞咽困難等.
(4) 感覺障礙:隨病損斑塊部位大小不同而異,常有上肢、背部、小腿痛感、麻木感、束帶感、燒灼感、寒冷感等.嚴重時出現感覺性共濟失調和假性指划動作,感覺障礙時好時壞,但后期常有持久的脊髓橫慣性感覺障礙.
(5) 其它症狀:可有尿頻、尿失禁、尿 瀦留、耳聾、偏盲或全盲、失語、癲癇等.
上述各種臨床表現緩解與復發加劇交替發生.腦脊液檢查、CT、MRL有助確診.
中醫病因病機:
痰濕阻絡,淤血阻絡,肝腎陰虛.
本中心采用中藥口服和針灸治療,辯病辯証論治.活血化瘀,解痙,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保護神經細胞.用中藥神經生長因子受體激動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促進傳導,改善症狀,減少發作次數,延長緩解時間,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部分可達治愈.
臨床表現為運動障礙,如震顫、肌張力過度、隨意運動減少、面部表情呆板為特征.其病理改變為腦的黑質神經元系統變性,多巴胺能神經元受累,多巴胺減少,乙 膽鹼的活動因而增高,當多巴胺減少到一定水平時,兩者在腦內失去平衡而產生震顫麻痺的症狀和體症.
中醫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氣血虧虛,肝陰不足,筋脈失養,腎精虧損,髓海失榮,或肝風內動或肝陽上亢 氣滯血瘀,肝藏血,腎藏精,若攝生不慎,或疾病所傷,多肝腎虧虛,精血氣俱乏,虛風內動故肢體顫抖.腎精不足,不能上榮于腦,髓海失養,腦失神明,肢體失控,發為抖動.或五志過極化火,四肢顫抖不停,或痰濕停聚,流竄經絡,發為本症.
經本中心采用體針、頭針及中藥治療,激發人體經氣內循外連、平衡協調作用,以疏通經絡、補益氣血,調神平肝熄風、鎮驚安神、改善腦血循環.阻斷或減少毒性自由基對神經元的損害,尤其是對黑質神經元起到保護作用.抑制多巴胺的轉化,提高多巴胺的含量.
一般針灸后患者感到周身輕松,震顫發作次數和幅度均有降低.經綜合治療后,症狀可逐漸改善,如步距明顯加大、轉身時間縮短等.病情的改善是波動性、漸進性,總的趨勢是向好的方向發展.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表現為面部,上胸,背部等處的粉刺,丘疹,膿庖,結節等皮損。好發於青春期男女。
病因:
(1)內分泌因素:雄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脂腺分泌,使其增生肥大。
(2)脂質因素:脂質分泌亢進,會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腺導管角化,導致皮脂排泄障礙,脂質瀦留形成粉刺。
(3)細菌因素:,皮脂毛囊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痤瘡棒狀桿菌,能分解脂肪並產生較多游離脂肪酸,使毛囊及其周圍發生炎症反應,加上細菌感染引起炎症,產生丘疹,膿庖,結節。
(4)其它因素:遺傳,飲食,胃腸功能障礙,月經,機械性刺激,化妝品等也可誘發本病。
中醫辯證:(1)肺經風熱(2)溫熱蘊結(3)血瘀痰凝
本中心治則: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抗菌,調整內分泌及免疫功能。
本治療中心依據以上治則,辯證施治,自擬痤瘡方及痤瘡面膜,短期即見效,遠期效果好,而且可減輕瘢痕增生和色素沉著。
斑禿是一種以毛發突然發生局限性斑狀脫落,局部皮膚正常,無自覺症狀為特點的皮膚病。
病因:
(1) 可能在遺傳背景下使患者存在易感因素,在精神刺激等誘因作用下,免疫功能發生紊亂,損傷毛囊,而導致毛發脫落。
(2) 精神因素長期存在使腦血管緊張持續提高,出現腦供血不足,造成神經遞質和內分泌激素介導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環路被破壞,最終導致斑禿。
(3) 甲抗患者可能出現斑禿
總之,目前多認為本病不僅與精神因素,遺傳因素有關,還與自身的免疫功能有關。且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微循環障礙,部分患者有細胞免疫功能偏低,自身抗體陽性等免疫功能紊亂。
中醫病因:
肝腎不足,陰血虧損,久病則氣血兩虛,腠理不固,風邪乘虛而入,風盛血燥,毛根空虛發落。
治則:
疏肝,潤燥,補肝腎,補氣血,活血化瘀,調整免疫功能,促毛發新生。
治療:
應用本中心研制的生發方及生發擦濟,配合超短波紅外線照射及針灸等綜合治療,一般在治療數天后即可見效。
黃褐斑是多見於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沈著性皮膚病.
病因:
內分泌異常是常見原因.雌激素促使色素增加,而孕激素促使黑素轉運和擴散,在面部出現黃褐斑.故多見於懷孕3-5個月時的孕婦或口服避孕藥的婦女.卵巢囊腫由於內分泌紊亂,也會出現黃褐斑,此外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癌、慢性酒精中毒、肝功能異常、甲亢等患者亦常出現黃褐斑.色素斑常限於面部曝光部位,常在季節日曬後誘發或加重,說明本病與日光照射關係密切.
中醫病因:
1. 情志內傷,氣機紊亂,氣血悖逆,不能上榮於面.
2. 勞傷脾土,脾虛不能制水,水氣上泛,氣血不能需徇,則變生褐斑.
3. 腎精受損,久傷陰精,水不制火,虛火上炎,顏面不得榮潤而成褐斑.
治療:
1. 中藥:作用是調整內分泌,抑制雌、孕激素分泌過盛, 抑制酪氨酸活性,活血化瘀,滋陰補腎,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每日一劑,煎二次,分服.
2. 耳穴治療.
3. 中藥面膜治療(自擬方).
病因:
一般認為系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所至.過度勞累、精神緊張以及搔抓、日曬、多汗、飲酒或季節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均可促發本病,使病情加重.中國學者曾對98例患者做了腦電圖觀察,發現神經性皮炎患者腦電圖變化大多數顯示界限性異常和輕度異常腦電圖.
中醫病因病機
1. 風熱交阻,內傷七情,衛表失固,易受風熱之邪浸犯,發于肌膚而成本病.
2. 血熱風盛,精神緊張,情緒抑鬱,肌氣不舒,鬱而化熱,血熱生風,風盛血熱交於體表.
3. 血虛風燥,風熱血熱熾盛,日久傷陰耗血,血虛生風,風盛則燥,肌膚失養.
症狀(分局限性及播散性)
1. 局限性:多見於青中年,常發生於頸側、頸部、背部、肘窩、腰、股內側、會陰、陰囊等部.初發時局部先有搔癢,由於搔抓等機械性刺激,局部皮膚迅速出現苔蘚樣變,有少量鱗屑.患部皮膚乾燥,侵潤增厚,表面可有抓傷及輕度色素沈著.
2. 播散性:好發于成人及老年人,皮損呈多數苔蘚樣變,散發全身多處.
本病自覺症狀常為陣發性劇列搔癢,夜間為甚,因搔抓可有毛囊炎及淋巴結炎等繼發性感染發生.
治療:
1. 採用具鎮靜、抗組胺、抗過敏、清熱涼血、養血潤燥作用中藥組方,每日一劑,煎兩次,分服.
2. 體針、耳針療法.
3. 自配皮炎軟膏外擦,能較快達到消炎止癢作用,配合上述療法,患者體症和自覺症狀的緩解及消失較常規治療收效更快.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基本損害為具有特征性銀白色成層鱗屑的丘疹或斑丘疹。病程慢性,易于復發。患者皮膚炎症中,角脘細胞產生的多種細胞因子如TNFA,IL-I,rIFN等可以誘導炎症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表達,從而增加白細胞與基質及內皮的粘附,有利于白細胞游走趨勢,進入表皮和真皮,最終導致銀屑病的發生。角脘細胞增殖加快,認為與遺傳,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其它如情緒緊張,精神創傷,外傷或手朮及飲食,藥物等有時亦可能與銀屑病的加重有關。
銀屑病可見于各個年齡,臨床可分為4型,即尋常型,膿庖型,關節型與紅皮病型。
中醫認為銀屑病的發病機制是風邪客于肌膚,郁久化熱,以致血熱,血燥,血瘀,或營血不合,臟腑陰陽失調。
目前西醫無特效治療。
中醫治則:
我中心以疏肝解郁,滋陰活血化瘀,抑制表皮細胞過渡增殖為治療指導思想。采用中藥口服,藥浴,涂軟膏及針刺等療法。通過以上綜合治療,使患者機能狀態得到改善,抑制表皮細胞的快速增值,促進局部組織和機能的新陳代謝,以及病理過程的恢復。明顯縮短患者的病程并使皮膚症狀明顯改善,有的達到臨床治愈。
病因:
(1) 遺傳因素
(2) 激素: 雌二醇水平提高,睪酮水平下降。前者有很強抗原性,引起免疫功能的改變,并使患者皮膚損害進一步加重。
(3) 感染: C型白血病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風疹病毒和粘病毒可能參與本病的致病過程。
(4) 藥物: 已知有30 多種藥物可誘發SLE
(5) 物理因素: 30%以上患者有光敏感; 寒冷和嚴重外傷也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6) 化學因素
發病機理:
一般認為SLE是由遺傳,內分泌和環境綜合作用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抑制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相互協調失調。前者數量減少,功能減退,體內產生大量抗體,損傷自身的組織細胞,造成全身多系統多器官的慢性炎症病變。
中醫病因病機:
(1) 素體稟賦不足,腎精虧損或七情內傷以至陰陽失衡,氣血失和,氣滯血瘀.
(2) 感受外邪
臨床實踐証明,中醫藥對SLE有肯定作用,并已獲得醫學界的肯定.
本治療中心是根據中西醫學理論,從現代醫學的病因病理入手,根據中藥的現代藥理,采用最有效的中藥,以調節免疫功能,結合辯証施治,收到了良好效果.
Yvonne Health Centre: 888 Dundas St E, Unit B3-2, Mississauga, ON Canada